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 English您好!欢迎登录铭译翻译官方网站,全国统一业务专线:400-606-7179 邮箱:635695341@qq.com
 ※  公司新闻
 ※  行业资讯
 ※  翻译常识
关于翻译的几点见解
编辑时间:2020/8/19  发布时间: 2020/8/19 11:02:06  点击次数: 1371 次

  

  在人工智能和科技程度愈来愈加革新的前行之路上,伴随着机器翻译水平的不断突围,各种翻译辅助工具的层出不穷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在线翻译软件的联合围攻下,人工翻译的份额已大不如前。翻译工作模式也早已不再是刀耕火种的粗放式经营,而是转为更加精细化的人机集约化联合生产。于是乎,一大批翻译企业,已不再满足深耕翻译业务,而是转向主攻翻译工具的研发。从早年大家耳熟能详的翻译工具诸如:Trados、雪人、雅信到时至今日的翻译辅助新宠。

  回顾翻译的历史,从最初的纯人工翻译至计算机辅助的半人工翻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主导的人工翻译。翻译在突飞猛进的道路上实现了一路狂飙。这于翻译产业而言是莫大的进步,大公司更是从中赚到了巨额快钱。但从长远来看,翻译本身正在走向没落。过多成分的机器和程序参与翻译以及大数据的注入,于翻译质量而言,就是一场灾难。这注定将致使翻译作品失去天生的文艺性和人文性,翻译亦将沦为不伦不类的工具之附带赠品。而没有真正思想、情感和人文气息的翻译,无异于判了翻译死刑。

  作为我们翻译人,在这个剧烈动荡的时代潮流中,到底能为未来做些什么?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要牢牢占据翻译的制高点。在合理利用翻译工具的前提下,将我们翻译人作为翻译活动的最主观因素发挥到极致,将自身与翻译活动本身真正融为一体,更多地将生活中的点滴体验贯通于我们的翻译作品之中。如此,即便是再先进的机器、大数据也将相形见绌并黯然失色。真正亘古弥今的翻译史诗永远都源自于人本身,翻译的意义也将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翻译和文化

  刘教授首先阐明了翻译的定义——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述。学习语言是获得一种语言交际能力,即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学习翻译则是用所拥有的双语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刘教授分享了一些妙趣横生的例子,证明“翻译能带来和平”这一论点。没错,好的翻译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双方共识,实现交流目的。

  刘教授强调,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对源语(Souce Language,简称SL)和译语(Target Lagugae,简称TL)两种不同的文化非常熟悉,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Accurancy)。

  欧盟的明星翻译家— 伊科诺姆,曾说:“ 语言是一把钥匙,反过来,如能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就能更快地掌握那把钥匙。”

  事实上,不同文化有不同文化的特色,有些词汇是某种文化特有的,很难将其翻译出去,譬如在中文里,“秋老虎”、“豆腐”等词属于特色词汇,译者如果不将文化因素纳入翻译的考虑范围之内,就很难将这些词介绍给读者或者听者,所以文化和翻译是息息相关的。

  而这,恰恰是机器翻译不如人工翻译的地方,因为机器对于信息的处理仅停留在表层,很难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如果将两者的翻译成果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机器翻译往往显得生硬、呆板,而人工翻译则会显得更加灵动。

  也正因为如此,谷歌新推出的全新神经网络翻译,比较适用于翻译那些“英式”的中文句子,例如部分学科论文和人文社科类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逻辑明晰,用词固定,对于机器翻译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翻译任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力。而对于那些文学类作品,机器翻译就会在人工翻译面前显出自己的劣势,常常在机械地处理过后,丧失了原文中特有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翻译伦理

  除了对机器翻译的分析,刘教授还提到了翻译作为一门职业,有它特定的职业伦理和操守。翻译秉承保密、中立、诚实和准确的原则。要最原作者负责,对译文负责,对读者或者听众负责。这样才能在翻译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教授特别提到,在未掌握一定的翻译能力之前,巴黎高翻严禁学生在学习期间外出承接翻译任务赚取酬金。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和过硬的翻译本领,直接进入市场往往就会造成翻译质量低劣,严重影响自己未来的职业声誉。

  那什么是翻译能力呢?

  翻译能力

  简单地说,翻译能力就是语言+相关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如果细分来看,各个分支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这些细致的要求中,有一项核心技能是每一位翻译从业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那就是——思辨能力。译者要根据交际环境,启动大脑中储存的认知知识去辨识听到或者看到的各种语言信息,同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方式将理解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达。

  在短短几秒钟之内,译者要迅速反应,在大脑间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需要译者平时刻苦地练习。在长期反复模拟的过程中,能力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巩固。譬如说,有些译员在离开会议现场之后,还停留在高度紧张的工作模式,当打开电视,看到新闻播报员在念新闻,不自觉地就开始跟着做同传,根本停不下来。

  翻译挑战

  众所周知,翻译是门高薪职业(至少过去是,尤其是口译从业者)但是译者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艰巨。翻译从业者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像电视剧《翻译官》里那样光鲜,相反,他们更可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挫折,有时甚至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让人根本措手不及。

  就拿口译人员来说,他们通常会面临三座大山——时间压力、环境压力和心理压力。

  通常国际惯例是一场会议至少配备两名以上译员相互搭配,每名译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一定时限。超时间的工作会使得译员脑力不堪重负,会影响翻译质量,所以译者的压力巨大,以至于行业外人士对口译员都有一个基本印象——发量堪忧。没错,口译人员的高薪是建立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之上的。

  除了时间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着另一挑战——环境压力。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需求激增,高端翻译人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作为非翻译从业人员的大众,英语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坐在观众席的听众,或者是捧着译本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就挑出译者处理不妥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往往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因为心里十分清楚,面对的人群可能都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水平,只要出一点错,就会被放大,甚至被人质疑专业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口译,笔译从业者同样会面临着其他的挑战。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翻译也是一样。很可能译员今天拿到了上千字的稿子,后天就要把译完的终稿上交。如果没有经过上千上万字的翻译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翻译任务。

  在这个时候,笔译从业者要学会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来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刘教授特别提到,随着社会对效率的要求逐步提高,翻译也开始衍生出众包模式,对翻译项目管理人才急缺。过去一个译员翻译一整本书的情况可能逐渐消失,而今更多的是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的形式。


上一篇:毕业论文翻译的重点与注意事项
下一篇:翻译技巧换序法的运用系列五重组法